查看原文
其他

小村何以巨变?惠州绿美“变现”新路显影

惠州党建
2024-10-27


2024年3月6日,一股干燥的冷空气吹散了缭绕在山间的大雾,天空变得湛蓝、清澈,阳光洒落在惠州龙门县牛牯嶂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上。


这个称为低冚村的地方几年前还是纯农业省级贫困村。如今,村里的河岸两旁已建起风格统一的新式民居,宽敞整洁的乡间路上游人如织,相较于大多数人对其破落乡村的印象,它更像是一颗镶嵌在惠州龙门县的明珠。


低冚村环境秀美。


一位村民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,“从修建道路、栽植苗木开始,低冚村对破败的村落民居进行改造。”数年时间里,通过农田水利设施、美丽乡村建设、全域土地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措施,完成了一个贫困村旧貌换新颜的蜕变。


实际上,低冚村的变化是惠州以“百千万工程”为统领,推动乡村振兴、绿美建设的一个缩影。三洞村和城西村,都曾经是龙门县的贫困村,产业落后的问题在过去很多年间都困扰着当地发展。但近几年,这些村庄已经通过相关的资金补贴实现村落面貌焕新,同时在文旅产业发展的带动下,村集体收入不断趋向丰富多元。


低冚村环境秀美。


当地村域经济未来的想象空间还在于:通过引导企业、资本到村里投资发展,打造“政府+企业+村民”发展模式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形成可游可赏、亦耕亦采、有趣有乐的新型乡村生态经济。而一个个乡村致富示范村的崛起,正成为观察惠州“百千万工程”与“绿美惠州”生态建设结合实施的重要窗口。


村域经济“多点开花”


从惠州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,再翻过山路多个弯道,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沿溪而建的村庄——低冚村。曾经的这里交通闭塞,破旧低矮的砖瓦房散布在狭长的山道上,村民多为散户种植、个体经营,是一个典型靠天吃饭的贫困村。


“几乎每一个到过低冚村的游客,都会由衷赞叹这里生态环境的得天独厚。”低冚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成介绍,村子北与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接壤,西与增城白水寨旅游区、从化温泉旅游区相连,有着发展乡村旅游不可复制的天然禀赋,“但昔日破落的村貌,让这个村子鲜有人问津。”


低冚村内的树木枝叶繁密。


杨成平时思考得最多的问题,是如何通过村落面貌焕新,把村子零散、破碎的自然资源和文旅资源进行统一整合,发展出更多优质的配套产业资源。具体来看,第一步便是对民居、山地、植被、田埂和河流沿岸进行改造示范修缮,同时作为红色教育旅游的基地空间,对村落进行整体美化。


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变了模样:不仅最大限度保留了水清岸美的河道,同时数座崭新的别墅民宿掩映在景观生态林中,在青山、云雾的共同映衬下,与错落有致的农田与村庄构成一幅宁静恬淡的田园画卷。


低冚村环境秀美。


眼下低冚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。今年春节期间,村里住宿行业呈现火爆状态,整体入住率超过7成,有几家精品民宿甚至一房难求。“旅游、民宿需要配套的服务,这就带动了村里其它产业发展。”杨成提供了一组数据,低冚村约有280多户村民,去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至27.28万元,同时已发展出大围特产店商铺出租、大围柑桔园、光伏等多个新型产业。


低冚村别墅民宿铺满新“绿”。


同样的故事,也发生在龙门县东北部的三洞村。几乎在同一时间,这里也开始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思路,村里的荒地种出了一片幸福林,绿景沿着进村的道路展开,一场产业多元发展的序幕被拉开。


三洞村新栽一片幸福林。


2023年,三洞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翻两番,达56.8万元。龙城街道三洞村主任助理黎毅算了一笔经济账,2023年三洞村投入在植绿的资金不到10万,按照今年春节8000多名游客来计算,每人点一杯20块的奶茶可为村集体带来16万的收益。“更别说一顿两三百块农家乐的消费,如果维护得好,各种配套的产业可以连续多年给村里带来稳定收益。”


也因此,村里计划引进三洞谷生态农旅项目,并拓展休闲观光农业、农业教育拓展、乡村咖啡馆、茶舍、书吧、餐厅、帐篷营地、民宿等新业态。经测算,该项目计划投资0.48亿元,全面建成运营后,年营收和产值约0.2亿元,年税收约100万元,能带动当地约50人就业。


产业“多点开花”只是第一步,如何让三洞村文旅及其配套产业形成规模效益,已成为黎毅思考的新课题。他认为,这就需要引入政府、村民之外的“第三方力量”——以一家文旅资源整合能力极强的企业为主导,对村里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一谋划,盘活当地闲置的自然、农贸资源,拓宽当地村集体经济的未来发展空间。


“这恰好又是龙门县各村增收所面临的共同难题。”黎毅如是说。


推动村企合作拓展增收规模


“企业引进工作有两个结合,一个是结合村级的优势,一个是结合企业优势。”百果里董事、城西村工匠协会秘书长陈海强十分理解这份工作背后的复杂性。


他出身于龙门县城西村,这里没有依山傍水的自然资源优势,但凭借多年来村民在木工、建筑领域上的名气,被誉为龙门县“建筑工匠第一村”。昔日村里许多闲置荒废的农房田地,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特色民宿、乡村咖啡厅、生态采摘园,呈现出一片繁盛的村貌。


按照城西村的建设思路,即以“百果农场+百工作坊”为核心,规划发展成为集“吃住游娱”于一体的果旅综合体项目。去年,城西村引入了一个占地700多亩的“巨无霸”——城西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,在其统一规划下,这里催生出民宿、文创园、科普馆、游乐设施等十多种新农旅业态。


城西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中。


这是一件多方利好的事情。


一方面,这类大型文旅综合体项目的建设运营,可为村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和稳定收入创造有利条件。比如上述项目的施工队伍,大部分都是当地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。一位村民从2022年就参与项目建设,他是泥水工,一天可以挣400元,“就在村里工作,不用到处跑。”


另一方面,从增加村集体收入的角度来看,数据显示,2023年城西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6.6万元,主要源于分红、租金。


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。


项目引进后,当地一二三产业正不断加速融合,并形成“农业+文旅+产业”的多元经营和规模经济发展格局。尽管百果里还未正式投入运营,但已为城西村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,带动当地就业约120人。


陈海强将这种模式看作龙门县村域经济“农旅+建设运营发展创新”的新尝试。一直以来,各地在村级经济、产业扶持的力度上,投入了很大的功夫,但真正出彩的案例并不多,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,就是企业与村级能否匹配上。


“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优势。”陈海强认为,有的企业能够种蔬菜、有的企业能够发展果园,“引进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,而是合适最好。”


除了引入大型文旅综合体外,城西村眼下也开始借势推动产销一体和品牌化。


以城西村的大米种植为例,虽然其品质、口感均是上等,但苦于制作方式单一、销路打不开,经常会遇到滞销难题。陈海强认为,品牌化是农产品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,同时需要将整条供销链路打通:一是要完善产区市场,包括对供应、品质、包装、物流等要素进行升级打造;二是要拓展销区市场,除了要打造品牌IP以外,还需要在广州、深圳等城市设立销售点,打通城西村“土货”销往全国的条条坦途。


现如今,龙门县正催生出企业+农户的新型合作模式,并带动村里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,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正成为未来惠州村域经济突围的重要推力。


一个个乡村致富示范村崛起的背后,离不开惠州把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与“绿美惠州”生态建设结合起来:惠州将以7个县区千亿级园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,持续壮大乡村特色产业,促进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、更加平衡;同时,惠州还不断推动林业与县镇村产业深度融合,强化产业与林业经济双向赋能,为全省“百千万工程”与绿美建设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发展提供了“惠州经验”。



关注“惠州党建”视频号

↓了解更多资讯↓


进入【惠州党建】,点击“发消息”,发送关键词:

“学习”获取每月学习清单

“招聘”获取近期惠州招聘信息

▼  大家都在看  ▼





来源 | 21世纪经济报道、21财经APP编辑 | 黎明珠校对 | 何志豪转载请注明来源


微信改版了

现在刷到我们的文章全凭缘分

大家记得“星标3连”

我们就能天天见咯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惠州党建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